请输入关键字

在阳羡溪山度过的特殊春天

时间:2022.04.20



编者按:


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阳羡溪山的活动和课程按下了暂停键。很多人不能来这里春游踏青,也有很多人不能远足出差。疫情之下,这个春天比往年缺少了很多热闹,不知不觉间,林花谢了春红,初夏已悄然而至。

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,居住在溪山的人们,他们的生活又过得怎么样?


01|

院子里的“烟花三月”


来自北京的马老师是雅达书院的老学员,几乎报了书院所有的课程,一星期安排的满满当当。按她自己的话说,以往工作没时间,退休后很多爱好终于可以实现。受疫情影响,书院停课,她也只能待在家里。马老师住在观湖小区,有一个院子,因为交付时候的小桥流水、草木繁盛,如同园林,这让她十分惊喜,称之为“园子”。在这一方天地里,马老师特别种植了自己喜欢的琼花、绿萼梅。


这“园子”,也就成了马老师的桃花源。


|马老师家的琼花开得正盛


正是琼花开放时节,她每日守望着琼花能够盛放。在她看来,这琼花便是心中的“烟花三月”。


几日天晴,琼花终于迎来了盛花期,且比往年开得都要好。晨跑结束,马老师会坐在走廊里喝一杯咖啡,美滋滋地看着洁白簇放的琼花。有一天,一只蝴蝶在花朵上蹁跹起舞,久久不曾离去,她惊喜地拍了一段小视频发在朋友圈。“园子”里的槭树,红韵十足,衬着白墙灰瓦,恍如一幅画。



这样的院落生活,让马老师感到十分惬意。平日里,马老师会邀请友邻到家里做客,为大家亲手做自己老家的手擀面,大家聊家常,偶尔喝一点酒,一起举杯,叮铃的碰杯声清脆动人。马老师说,喜欢这碰杯的声音,因为这声音里有久违的家常。




02|

阳羡溪山的家常味


年过七旬的安阿姨,是雅达书院古琴班最年长的一位学员,因为周末古琴停课,近一个月,每周都会和老伴到朋友小张山里的院子,这里距离阳羡溪山不过10分钟车程。小张是安阿姨老伴好朋友的侄女,平日在城里上班,周末便和老公来到乡下,她烧的一手好菜,性格热情爽朗,亲切地称安阿姨的老伴为叔叔。这一天,大家吃饺子。饺子馅是小张朋友画家乐老师按照北方传统一早拌的馅,安阿姨擀面皮,老伴和其他人包饺子。大家在一起,其乐融融,就像一家人。



安阿姨的老伴老赵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,但是包起饺子来却十分熟练。菜是小张做的,都是地方菜,吃到熟悉的菜,老赵就问制作方法。他给我们讲小时候奶奶做的菜,那个味道至今忘不了。自己尝试着做了几次,却怎么也做不出来那时的味道。


退休之后,老赵把落脚点选在了老家宜兴,在与朋友的电话中,时常邀请大家来阳羡溪山,告诉朋友们这里有多好。老赵的外孙在北京,因为疫情,原计划去看外孙的日程耽搁下来。他将外孙学英语的视频分享给大家看,小家伙的英语十分流利。住在阳羡溪山,安阿姨和老伴经常去湖㳇街上买菜,时间久了,他们会知道哪家的菜新鲜,哪家的面好。平日里,老赵会做一些小时候的菜给老伴吃。虽然都是最平常的食材,在安阿姨看来,却是最美的味道。


|周末时,安阿姨和朋友们到山里挖笋



03|

花草里的春天


来自北京的鲁教授喜欢运动,连续报了两期雅达书院的太极课。因为停课,平日里便和邻居们在观湖小区的花园里打太极。清晨的阳羡溪山,春和景明,鸟语花香。大家在一招一式里,舒展筋骨、放松心情,尽享大自然的美好。


|鲁教授和邻居们打太极拳


鲁教授的朋友圈,每天更新着家里花草的生长。从首都北京到阳羡溪山,花花草草代替了昔日的案头劳作,也成了鲁教授生活中的日常。

“今年第一朵玫瑰。”

“给肥后的杜鹃花开的就是不同。早!”

“我的铁线莲开花啦!”

“朋友家的木香花开了,一大早给我剪了两枝。插上花,沏茶闻香。”

一方院落,是花草的家园,也是春天的所在。



退休之前,鲁教授带研究生,传道授业。退休之后,阳羡溪山的花草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她的微信签名里有一句话:虚其心,赏天下之美。哪怕一枝铁线莲,也是生活中的惊喜和美好。


|鲁教授朋友圈分享的铁线莲



04|

菜园子里的快乐


春天,是耕耘的季节。

徐女士的菜园子,大概是阳羡溪山观湖小区菜品种植最为丰富的菜园。疫情期间,她把精力都放在了菜园。初见到徐女士的时候,她正在种植草莓,俨然一个农夫,将网购的草莓苗埋到地上,并用塑料网格小心地支撑起来。这个菜园里,蒜苗、韭菜、香菜长势喜人。大豆已经开花,还有油菜、桔子树都很旺盛。

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在徐女士的菜园里,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。午后的阳光有点炎热,徐女士和着土,汗水流下额头,丝毫不觉得疲惫。在后院,徐女士还种植了很多草木,有南天竹、枫树。有一棵交付时就有的红梅树,已经结了果子。



徐女士还培育种植了20多种珍稀品种番茄和五彩的甜椒、胡萝卜。她介绍着长出的新苗,异常兴奋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。在这个不能远足的春天里,徐女士种植了心仪的蔬菜,也播下了心底的美好和希望。


|徐女士的番茄已经冒出新芽




05|

琴声相伴的日子


来自北京的迟先生,喜欢古琴,也是雅达书院古琴班的学员。春节后,特意从北京把古琴、琴桌搬到了阳羡溪山的家中。对于中国的古琴流派,迟先生如数家珍。上课的时候,他跟着老师学,回到家了,自己照着琴谱练。


轩窗下,竹影摇曳,杜鹃花开,迟先生熟练地弹起《秋风词》,虽是春景,但丝丝弦音,也是另一番韵味。弹到《酒狂》的时候,他和古琴班的同学罗女士认真交流起了指法,不断演示着不同掐起技法带来的不同发音。



迟先生的琴桌上有一本《溪山琴况》,书中介绍了古琴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,所谓“二十四况”。其中前四况是和、静、清、远。这境况,也是迟先生与琴相伴的写照。



迟先生的妻子柏女士喜欢烘焙,家里日常吃的面包都是柏女士制作。和面、发酵、按压、分割、揉圆、烘烤,在这一系列流程中,香酥可口的面包便可烘焙完成。烘焙不仅给家里带来了快乐,也带来了更加健康的生活。迟先生还喜欢踢球,回到家的时候,柏女士的面包已经烤熟,面包的麦香味弥漫到院子里,让这个春天格外温馨。




06|

盆景里的惬意人生


居住在倚山小区的蒋大哥,平日里喜欢盆景。他家的院子,俨然一个盆景园,假山水池,草木葱郁。



见到蒋大哥的时候,他刚游泳回来,正在打理院子里的盆景。盆景以雀舌黄杨为主,还有些许兰花,无论哪个都比较难养。按照蒋大哥的说法,这些盆景要放在看得见的地方,每天都要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,黄杨冬天要防冻,兰花要放在通风处。对于黄杨造型的修剪,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,多余的枝叶用手指去掐掉,这样可以让造型更加自然。盆景中有很多人物摆件,或坐卧、或读书,小小的盆景里,营造了一番山林闲适淡雅的生活。


这生活,也是蒋大哥在阳羡溪山的日常。



蒋大哥的院子里,养了很多锦鲤。对于养鱼,蒋大哥也有自己的经验,完全采用自然水,不加净化剂。按照他的说法,不要因为鱼去改变环境,而要让鱼去适应,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更加长久地自然生长。况且阳羡溪山的水源、空气已经很好。水池里的鱼不怕生人,而且十分活泼。这鱼之乐,又何尝不是人之乐呢?




07|

山水间的陶式生活


因为疫情,居住在阳羡溪山进云小区的龙先生,没能按计划回到上海。因为喜欢宜兴陶,龙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紫砂创作,他手捏的紫砂壶在圈内很受欢迎,早年间出了一本作品集,是汪涵作的序。



龙先生把阳羡溪山的工作室称为“宜堂杂件铺”。一楼院子里专门围造了篱笆墙,还种植了黄杨,铺了草坪,摆放了太湖石。整洁雅致的院子,是龙先生经常休憩的地方,有时候点一支雪茄,有时候泡一壶茶,看天际云卷云舒,听耳畔鸟语啁啾。最近一段时间,龙先生刻了几把紫砂壶,做了几件陶艺。其中有一件灵芝雅玩,极具韵味。


|龙先生散步时拍摄的阳羡溪山(局部)


在阳羡溪山,龙先生会去滨湖公园散步,并随手记录下看到的美景。其中有个微博写道:溪山适兴且闲行,绿鲜苍苔任点裳。有时候,他也到湖㳇山里,走进鸡鸭鱼虾、肉蛋葱姜的日常,偶尔也去山里挖一次笋,感受竹林里的春日气息。


|龙先生说,这个竹笋很像紫砂大家陈鸣远的竹笋水盂



08|

阳羡湖畔的露营时光


萧女士住在观湖小区,周末她和朋友们到家对面的滨湖公园露营。三五好友,吹着春风、晒着暖阳,快乐而美好。


跟萧女士一样,因为出不了远门,很多家庭来到阳羡溪山,从城里开车几十公里,拖着大包小包的行囊,在阳羡湖畔找一处草地“安营扎寨”。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、放风筝,大人们在一起烧烤、煮咖啡,谈笑风生,十分热闹。这个春天,露营成为了一种休闲方式,有人称之为“山系生活”。没有城市的拥挤,也没有车流的嘈杂。山水间,有广阔的天地、有新鲜的空气,有肆意的欢笑、有身心的自由,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桃花源。


|萧女士和朋友在一起


|阳羡溪山露营的人们



后记:


疫情之下,阳羡溪山虽然缺少了很多精彩,但是每个人依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下的生活。马老师依旧关注着琼花的生长,安阿姨的老伴时常做一道小时候记忆中的家乡味,鲁教授依然分享着每日的花花草草,徐老师的菜园子又添了新成员,迟总的古琴又多了几首曲子,蒋大哥的黄杨又长出了新枝,龙先生的陶艺又有了新的构思……每到周末,偶尔有人到阳羡溪山露营,看风筝在春日的暖阳下轻舞飞扬。


疫情下的岁月静好,离不开每一位战“疫”人员的坚守付出。他们是这个春天里最可爱的人。错过了春暖花开,还有初夏时光。愿那时,疫霾散去,更多的人能够来到阳羡溪山,遇见心中的诗和远方,遇见人生旅途中的快乐和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