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关键字

匾额:文化自信的一种艺术形式

时间:2022.08.15



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国,一般认为匾额始于先秦,发展于唐宋,盛行于明清,集诗词、书法、雕刻、染色之大成,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
匾额一般悬挂于建筑物内外,有用于园林建筑的异形匾、直接雕刻在石头上、多见于花园及假山石上的石匾,我们在古建筑上通常看到的匾额形式为斗匾。若以功用来分,则有用于楼堂殿阁名称、商家字号名称、歌功颂德题和借景抒情题词等匾额。


实际上,匾额文化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、民俗等重要内容,更是出入风景名胜间的点睛之笔。


商匾

园林匾


宜兴自古以来文脉昌盛,历史上遍布各地牌匾名碑不计其数。在阳羡度假区,沿玉女山庄幽径缓缓行去,我们可以看到“玉阳洞天”、“天下第一潭”等石匾设于沿路。



这些匾额题词是对景观的称颂赞叹,将“玉潭凝碧”的整体意境再度升华,利用文字和书法的力量营造出别样的氛围。


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曾言:“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。”当我们一时间想不到该怎样去描述一个地方时,不妨先抬眼望一下它的匾额,往往就是前人对某处之景绝妙的总结。



“世界三大奇洞”之一的善卷洞入口牌楼上,“善卷洞”三个字苍遒有力,它是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所书,门楼楹联,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黄养辉所题。


再往前走,一块巨石上书:“万古灵迹”它出自著名国画家钱松岩之手。溶洞之中,中国现代著名画家、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吕凤子书“狮象大场”气势非凡。



唐大司空李蠙所书“碧鲜庵”和英台书院中的“英台阁”石刻牌匾则向世人道出了梁祝爱情故事的千年沧桑。


言有尽而意无穷,匾额让空间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,题匾,读匾是中国美学的完美体现。


由于历史原因,匾额文化一度处于废止流失状态,现代人对于匾额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,对匾额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也缺乏深层次的认同,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让每个地方的面貌显得单调和肤浅。


宜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中国书画之乡,如何让匾额文化进行传承并开拓创新,突显景区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,宜兴阳羡旅游度假区的阳羡溪山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。



阳羡溪山是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,从东坡阁,到雅达生活书店,在整个阳羡溪山,随处可见东坡文化元素。



因此,当小镇中心初步落成命名这些匾额时,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挑选出一些脍炙人口,耳熟能详的词句,力求通俗易懂,来唤醒大家曾经诵读这些作品的记忆。如:“穿林打叶”、“且徐行”、“快哉风”、“浪淘尽”、“物外游”等等。



前缘廊桥则化用苏东坡《楚颂帖》中“逝将归老,殆是前缘。”之句,既道尽东坡先生与宜兴的不解之缘,也表达了阳羡溪山的营造,从动议之初,与苏东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

在阳羡溪山的园区里,有一些匾额名称则是从宜兴县志所列各地山水名称中摘取。文脉厚重,书香氤氲的宜兴山水名称大多高洁雅致,而 “阳羡溪山”,又正是宜兴山水之意。



从县志所列山水名称中摘取部分,刻为园区匾额,有榫卯契合之感。如此依山水各自离县城的远近,呈半圆形一圈圈向外分布。


内环有“银树”“沧浦”“柘坞”等等,中环有“罨画”“离墨”“玉带”等等,外环有“琅玕”“太华”“三州”以及依照现实中的山水离宜兴县城远近,由外向内排布。于是有了“静乐”“紫云”“蔷薇”“蓬山”“章懋”等等。


《观湖》匾


此外,园区中另外部分匾额还摘用到《名人笔下的宜兴》一书里相关宜兴古诗词中的词文。匾额书法是由作家、策展人杨葵题写,雅致隽永,将园区情致和宜兴地方文化特色巧妙结合,意蕴深远。



匾额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,能使山水增色、楼台增辉。一块匾额的制作,从选题到书写,从雕刻到装饰,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。它的历史意义、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都将昭示于世、濡化于人。


文化自信是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匾额文化不失为一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,一座城市的艺术气质必将会焕然一新。


(文章来源:千寻文旅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