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关键字

雅达书院讲谈第十七回成功举办

时间:2025.07.19


7月19日,雅达书院讲谈第十七回在宜兴雅达阳羡溪山生活书店举行。本次讲谈以“读诗词,忆迦陵”为主题,东师范大学教授钟锦、江南大学教授黄晓丹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虞桑林及雅达溪山数十位业主齐聚一堂,共同追忆叶嘉莹先生,品读先生著作。


叶嘉莹,号迦陵,一生从事古典诗词的研究与教学工作,著述甚丰,影响深远。2024年底,100周岁的叶先生仙逝。2025年6月,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她生前主编的两种著作:《宋鄂州本花间集》《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》。钟锦教授和黄晓丹教授是叶先生的博士生,虞桑林是两种新书的责任编辑,三位专家专程赶到现场,参与讲谈活动。


活动开场,黄晓丹谈及与雅达·阳羡溪山的缘分。2020年夏,她来雅达书院讲谈,爱上雅达自产的百合,恰巧恩师叶嘉莹遵医嘱需常吃此物,于是经常委托雅达给叶先生寄百合,老人家十分喜爱。如今先生已去,看到现场摆放的一筐刚从地里挖出的新鲜百合,睹物思人,感念先生的教诲。


接下来,嘉宾们的话题围绕两种新书背后的故事展开。《迦陵丛书》旨在收录古典诗词的珍稀版本,以高清全彩影印形式呈现,定价大幅降低,让普通读者也可以领略善本古籍原貌,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。


《迦陵丛书》主要执行人钟锦负责该丛书的编辑并作序录。选择《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》,一是因为这一版本被公认为辛词最佳版本,极具学术价值;二是叶先生曾提及,她年少时随伯父叶廷又读书,家中就有这套大德本,常诵读且十分怀念,为圆百岁老人的美好回忆,遂列入“迦陵丛书”首批出版书目。钟锦认为,原貌彩色影印方式,既能呈现古籍善本原貌,又能让人贴近古人的生活方式。他说当代人做学问往往功利性太强,而古人做学问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

黄晓丹认为这两种新书精美且重要,既在于版本,也在于内容。《花间集》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,奠定了词的地位,堪称词这一文体的“出生证”。古人编辑颇为讲究,比如温庭筠的14首《菩萨蛮》先后排列,似连似断,引人进入幽微迷离的情感世界。


关于古籍阅读,黄晓丹分享了购买第一部线装书的经历,读本科时,曾用半个月的生活费,购买了线装本晏几道《小山词》。她觉得旧版书籍字很大,阅读速度会自然放慢,能体会到古人“囊萤映雪”、“凿壁偷光”的读书情景,进而深入文字肌理和作品细节,体会古人的情感与才华。


黄晓丹说她近期一直在读《杜工部集》,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表情。现代人生活看似丰富实则苍白,而古人通过诗词,将一生细节以精美的艺术形式留存,阅读诗词能让人走进古人的生活,受其作品滋养。


虞桑玲讲述了丛书编辑过程。她说叶先生擅长以美讲诗,用文学之美触动人心,编辑团队也希望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,带来直观的美感,不辜负“迦陵丛书”之名与叶先生遗愿,打造传世之作,同时让更多馆藏善本走近读者。


主持人杨葵说自幼惯用读诗词缓解心理和情绪压力,值此酷暑又是消夏良方。另外,腹有诗词能丰富日常语言表达,遇到某些情境,大脑里存储的诗词会突然跳出来,古今贯通,那种感受很爽。比如在雅达小镇生活,每逢春风又起,眼见蜡梅红梅渐次花开,溪边柳树毛茸茸泛绿,真个就是辛弃疾词句:“却笑东风从此,便薰梅染柳,更没些闲。”一个雨天经过书院旁边的廊桥,看远山近水美到醉人,脑海自然浮现苏东坡“照野弥弥浅浪”那首词,于是有了“绿杨桥”、“春晓路”的命名。


讲谈中,钟锦还提到,宜兴有三大词学资源:南宋的蒋捷、明末清初的陈维崧、清代的周济。他因一直致力于陈维崧研究,所以常来阳羡,寻访蒋捷竹山福善寺、陈维崧亳村、周济介存斋。钟锦认为,周济对词学的贡献远高于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。



在现场读者互动环节,一位特意从苏州赶来的学生分享了阅读黄晓丹新著《九诗心》的感受,称书中展现的诗人生活细节令其感动不已。另有读者谈及古典诗词的当下传承及对叶嘉莹先生的评价,嘉宾们均分别一一解答。


讲谈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签名售书,出版社还带来了专门为两种《迦陵丛书》制作的精美藏书票。雅达生活书店尚有少量钤有叶嘉莹先生印章并附赠藏书票的《宋鄂州本花间集》《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》,欢迎读者到店收藏。